一、都江堰有哪些地方好耍?

石油街、奎光东二街

二、都江堰哪里好玩?

都江堰

提供照片 更多照片

位于成都西北都江堰市城西岷江干流上,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并且至今仍在泽被成都平原。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昭襄王时期,蜀郡守李冰和他的儿子,主持完成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至今仍令许多国际水利专家惊叹不已。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都江堰一带有不少名胜古迹。离堆上建有伏龙观,殿宇三重,顺山势逐级长高。前殿陈列着东汉灵帝初年造的李冰石刻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都江堰渠首东岸有二王庙,是古代人民为纪念李冰父子的治水功绩而建的;二王庙前横跨内外二江的安澜索桥,被誉为我国古代五大桥梁;登上秦堰楼,古堰雄姿尽收眼底。

外部交通:都江堰在成都以西55公里处,走全封闭成灌高速公路,车程约30分钟。茶店子客运站(原西门汽车站)每天6:30~20:30有发往都江堰的班车,10分钟一班,普快车费8.5元,成灌高速路车费16元。

内部交通:都江堰市区范围不大,公交线路不多,1路秦堰楼、4路可到离堆公园,车票价1元。出租车起步价3元,1.5公里后1.3元/公里。

门票:90元,景区内有环保观光游览车(自飞沙堰到鱼嘴分水堤段,单程10元/人,双程15元/人)

开放时间:7:30~18:30

小知识: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被称为“离堆”。

三、都江堰离堆公园包括哪些景点?

景区景点

伏龙观

在这里可以看到耸立着一个有42级台阶的小山包,称为离堆,就是李冰父子当年率领劳动人民开宝瓶口,引岷江水灌溉川西平原所凿成的和玉垒分离的孤堆。两旁的“离堆”石碑、“佛教梵文碑”,是后人所立,有意在借助神力永镇水害。伏龙观原名范贤馆,建于晋代,是纪念三国时贤士范长生的。范长生,四川涪陵人,传说他得长生之术,享年130余岁,博学多才,刘备和诸葛亮请他做官,屡召不赴,一心想做神仙,时人称为“逍遥公”。北宋初年,人民怀念李冰的功绩,扩建殿宇,沿袭李冰父子“降龙治水”传说,改称伏龙观。

伏龙观

李冰石像

前殿正中,有李冰石像。是1974年迁建安澜索桥时从河中发掘出来的非常珍贵的文物。通高2.9米,重四吨半,造形简朴,形态持重,袖手合于胸前,微露笑容,雕塑于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迄今已有1800多年了。中间一行文字为“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右袖上有一行字“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于万世焉”,说明当时的水利官都水长陈壹造了三尊石像。起什么作用呢?《华阳国志》说:“作三石人,立于水中,与江神约,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是作水文标记之用。左边是一尊残缺的持锸人石像,头被损坏了,他腰间扎了一根短短的绶带,证明他官职不高。胸前没有文字,手持铁铲,他是一名无名英雄,他就是李二郎。

第三尊石像到还没有发现,仍藏于岷江河床之中。这两尊石像是研究都江堰历史、古代水文科学的宝贵文物。右边是唐代飞龙铁鼎,全身有八条龙。这个铁鼎是武则天的孙女、唐睿宗第八个女儿玉真公主和金华公主,不满宫廷中相互倾轧、争权夺位的生活,离宫出走,来到幽静的青城山出家修道时,修道炼丹用的,清代咸丰年间在青城山上皇观出土,铁鼎重约千斤,八条飞龙各具神态,是一件铸工精湛的文物。另外还有一幅1938年绘制的都江堰水系图,反映了都江堰当时河渠的历史面貌。都江堰水利工程应当包括渠首工程、干流河渠和密如姝网的灌溉支流。我们一直所说的都江堰,则一般是指渠首工程这部分。

李冰父子石像

工程景点

都江堰渠首工程,由渠首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水道三项工程组成,采取“分流导江、筑堰引水”的科学办法,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鱼嘴分水堤

远看,岷江之水天上来,它发源于松潘县弓杠岭,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乐山等地,在宜宾市与金沙江汇合,称为长江。它全长735公里,年平均流量496秒立方米。正是因为它水源丰富,从上游高山峡谷,汹涌澎湃,奔驰到这里,面对着地势渐低的扇形川西平原,没有束缚,一到洪期就形成严重的水患。李冰当年在此考察后,决定变害为利,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形条件,在江心人工修筑分水堤,它像一条鲸鱼逆江而卧,堤顶端呈园锥形,像鱼之嘴,故称“鱼嘴”。鱼嘴把岷江分为内、外两江,西面为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排沙;东边为内江,是沿玉垒山一边开的灌溉河道。

鱼嘴

飞沙堰

古时称“减水河”,取排洪、排沙之意。位于金刚堤末端,按一定高程(河床到河面2.15米高),由南向北开一道200余米宽的口子。当内江水量较小时,它拦水进入内江灌区;当内江水量较大时,它把多余的水排到外江,而且由于位置设计很巧,具有强大的排沙石能力,能将流入内江的沙石再排除出去,所以称为飞沙堰。

宝瓶口

位于离堆脚下,为内江引水咽喉,是李冰当年开凿的一条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口子,形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冲到这里被离堆迎头顶托,形成壅水和漩流,使水更澄清,然后入口。在洪水期则迫使内江不致大量涌入狭窄的宝瓶口,只好随着漩流回壅,从飞沙堰排向外江,起节制闸的作用,确保成都平原安全。

这三项工程,结构严谨,布局完善,相互依存,互相制约,形成有机整体,收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效益。内江水流通过宝瓶口后,再经大干渠分成千万条灌溉渠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灌溉网,使川西平原千里沃野,农产丰饶,成为“天府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