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潮汕地区正月初一的禁忌或习俗
正月初一是圣日,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潮州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人人都要说吉利语。这一天,大人忌打骂小孩,以免他啼哭不休。否则,啼哭意味着“没头彩”,是新年疾病、凶祸等的征兆。如果小孩不慎打破盘、碗等器物,大人要立即说些:“缶开嘴,大富贵”或“勿过勿是,大吉利市”等吉利话来弥补过失。如果是烧了灯笼、布料时,大人要说声“火旺丁旺”或“财丁兴旺”之类的吉祥语。这一天忌债主上门讨债,如果出现此情况,主人必会说:“顺顺说好话,今后发财免多说”。债主一听知道主人日后必还,也就起身告辞,而且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这一天不能扫地,要把扫帚藏起来,要让满地爆竹纸堆积,意谓“瑞雪兆丰年”;非扫地不可时,只用扇炉子的鸡毛扇从外边扫入,意谓防家财外流。此日也不要洗衣服,怕钱银失去。也忌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也忌杀牲,认为杀了无财气,当年饲养牲畜不吉利。
饮食方面,这一天不要在用膳时使用长短筷,否则过渡时就会搭不到船;不要吃粥或饭汤,否则出门会遇上天下雨;不要吃药,否则会被认为全年疾病缠身,吃药不断。如果是病人非吃不可时,家人必说“破财抵运”等吉利话来慰藉病人,使病人早日康复。
这一天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做“聚财”。因为潮汕 人在这一天,往往将水、士视作“财气”,将垃圾、粪便视为“肥水”,洒扫、倾倒垃圾,唯恐把“财气”扫走、倒掉。与此同时,潮汕人在除夕将大小水缸装满之后,就举行封井仪式,即用一个大的簸箕将井面盖住,然后祭拜井神。初一日不能揭开簸箕,因为人们往往将水视作财水,一揭开簸箕用水,岂不意味着财气外流?近年来由于用上了自来水,往往是这里在举行封井祭神,那里却拧开水龙头,让水哗哗直流。因此,盖井禁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
随着社会发展,文明的进步,有些禁忌正在慢慢被淘汰了。例如现在的年轻人不认为爆竹纸堆积于地不扫是堆金积玉的迷信说法,而认为春节人来客去,爆竹纸堆满地有碍于卫生,从而拿起扫帚打扫,打破传统陋俗。
/文章来源于潮州广播电视网,网址:
二、潮汕为什么正月初8晚上不能出去?
潮汕正月初八晚上不能去的哟,封闭了。
三、广东潮汕人习俗是什么?
肚兜又称“抹胸”,潮汕人叫“肚腰”,盖围于“肚”而系于“腰”之故。潮汕地区的肚兜呈略扁的八角状或者椭圆状,利用边角料拼缝而成,左右对称的二三层以上厚布料,表面用几十块三角形小布片拼接而成,其上边角部缝有长布带子以供吊挂于脖子上,两侧边角也有带子供围到腰背扣绑。
潮汕地区的很多小孩子常年都是带着肚兜,为的是避免大人没有及时给孩子添衣保暖而生病。潮汕人认为,肚子(俗称“软肚”)是身上比较柔弱的部位,特别是肚脐四周是很容易受风着凉感冒肚疼拉肚子的,因此需要特别的保护。
过去,在婴儿一声“哇哇”坠地时,接生员给剪脐带后,即封上药(脐)包,护住肚脐,到了满月,揭去脐包,父母就为其系上肚兜。婴儿满月时,外婆家要办衫裙、肚兜、红鞋、猫帽、鸡蛋(生男取双数,生女单数)以及酒肉作礼,以示对外孙的疼爱,俗称“做出月”。一般在婴儿尚未出生前,外婆家早就准备了又细又柔软的布料,为婴儿做好几件小肚兜。 小孩的肚兜大多是由其母亲自制的,以前小孩外出是有人专门欣赏肚兜的,因而母亲们对小孩肚兜的缝制特别用心。勤劳的母亲们在平日的剪裁衣裳时会存留一些边角料。这些杂碎,母亲们总是捡起来,积在一起,闲时便拼拼接接,给孩子缝肚兜等物品。为了加强保护效果,有时她们会用到两三层以上的厚布料或在夹层中填上棉絮,并在肚兜前面中间开一小口作为袋口,或在右边留一处不缝合作为袋口,让小孩可以用来装上心爱的小玩物。潮汕民间相信,穿这类近乎“和尚袄”的百衲衣,便会受到佛祖保护,易于养大。更多的母亲还会用她们的巧手在小小的肚兜绣上各式各样的图案,在达到装饰美化的同时,也表达她们的良好期望和意愿,如绣上公鸡、寿桃、白头翁等,隐喻功名富贵、长命富贵、白头富贵。
小孩使用的肚兜一般至七八岁后弃用,但潮汕有些地方还习惯从小孩到中年乃至老年人都系着肚兜,尤其一些体弱或者生病的老人家。成年人的肚兜不再像婴儿那样在肚兜里填上棉絮,而是用布料做成夹层带有口袋的半月形的肚兜。肚兜的袋子可以装上东西,如手帕之类的日用品。大多成年人用来装上银元、铜钱等钱物,当作贴身钱袋,走起路来发出微微的“叮咚”声。如今,大人们基本上都不再系裹肚兜,唯有农村出生婴儿裹系肚兜其风尚存,但也已渐不多见。
潮汕地区的潮语区的成人礼俗称“出花园”,在孩子们十五虚岁那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日举行。当日,“出花园”者要用12种鲜花泡成的水来洗浴,要扎上母亲亲手缝成的肚兜,肚兜里要放有12粒桂圆和两枚顺治钱,还要穿上红木屐。潮汕有些地方在给15岁的孩子做“出花园”仪式时,外婆家还会送给他 (她)更大更漂亮的新肚兜。 在潮汕婚俗中,女子出嫁时要带上嫁妆。其中就必须有一个“鸳鸯肚兜”(也称“荷包”、“腰袋”),用于装五色种子和新剪的“鸳鸯草”(双株的厚香草)的“草头” (草头,潮语意为“发妻”,即“结发夫妻”之意)及一对“如意”(因借“如意吉祥”之名,两枝,喻夫妻成双成对)等。肚兜往往绣有喜鹊、石榴、莲花、麒麟等图案,隐喻的是喜庆快乐,婚后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现在有的用小孩用的小被子叠成肚兜状,在被中夹上“草头”,便成了“草头肚兜”。在饶平县海山镇,迎娶之前,新娘要“分钱米”,即把一大堆混有钱币的大米,均分给家中兄弟姐妹,表示把财富分给大家。“分钱米”习俗是由母亲在簸箕或竹筛中放上钱米,用力摇簸箕,边摇边念:“簸圆圆,簸后儿孙大有钱;簸匀匀,明年抱个男外孙。”然后把钱和米分给新娘的兄弟和新娘各一份,新娘拿后装入一个特别制作的肚兜,将钱米放在夫家的米缸里。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旧俗中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